其他
论文·人文社科|社会转型中社造教学的设计在场—— 塘桥社区微更新工作坊纪实
作者
徐磊青
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
408研究小组发起人
言 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博士生
现为深圳大学助理教授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1
项目背景
2
存在问题
3
项目过程
3.1
参与式观察 & 行为学调研
一般情况下前期课程每周上三次,一次是在学校,一次是在现场和居民一起开会讨论,一次是学生自己前往基地有针对性地观察、采访与记录。前期工作量非常大,问题从无到有再到筛选、调和, 学生如构想的那样,从无所事事的恍惚状态到有针对性能命中一些问题,并和居民展开对话,大概花费了 3 周的时间。这其中对学生的激励十分重要。鼓励学生深入居民生活进行参与式观察废了不少周章。例如,许多人譬如小贩等基地相关使用者对微更新持排斥态度,且很反感别人将他们作为调研对象。这对于许多人类学、社会学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但对多数尚在象牙塔中玩味空间的建筑学学生来说,这对他们的情商、策略和信心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鼓励学生和居民打成一片,并去体验他们的生活。
慢慢地许多学生会有目的地跟人靠近,从一些边缘话题开场,或者直接去买受访者售卖的一些东西。这些在地知识构成了学生们对场地的分析与印象,关键的承载物是生活和具体的人,而不是传统距离式观察得到的想当然的分析图。学生们和居民慢慢地建立联结和对话渠道,有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的,也有乐于合影的,居民都知道有一群热心的建筑学学生耕耘在田野并倾听他们的生活。不过,很明显可以看到,学生中性格较为积极乐观者较容易进入状态,而相对被动、安静的学生容易吃亏,身为教学者亦身体力行地加入到调研中对学生进行引领与指导。
3.2
居民代表会议
3.3
发起投票,选出最佳方案
3.4
场所实验 :文化衫售卖与涂鸦
4
总结思考
在与居民的交流过程中,部分居民对此事深表怀疑,对居民素质表示不信任,对公共事务的热心裹挟在一种身份认同中,对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国国情表示无奈。对此,刘悦来老师可能深有体会,其四叶草堂的疗愈花园主打社区居民合作、自主种植活动,初期投入的花苗与营养土在一开始时经历了被一些居民“拿”走的尴尬,但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组织,最终居民还是共同养护好了疗愈花园,甚至还有居民自发维修小花园的设施,并有小学生认领其中的植物定期照顾,事态正往好的一面发展。小小的疗愈花园用最小的建构代价,完成了恐怕许多实体操作所不能营造和参与的主体性、良好环境感知和社会效益。
举个例子,小贩的问题恐怕是中国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社会矛盾,它在塘桥也存在并有一定历史了。作为有人文主义倾向的城市研究者,希望能够找到恰当与柔和的方式处理都市流动性。但在最近的行动中大部分小贩被逐步清理。与流动商贩同时存在的还有菜场的停车问题与街边摆卖问题。团队深有感受地在社区广场上与居民讨论这个问题时发现都难以说服对方。流动性问题在发达国家有诸多解决之道,例如分时段摆卖、对摆卖的内容作出限制、限定摆卖范围(同停车问题)、加强卫生管理甚至分包卫生区域。金浦小区对流动商贩与停车等的管理问题特别支持,并认为如果能够形成试点,对全国的社区治理会有借鉴意义。他们表示愿意就此事提供加强管理的执行力度并为各方沟通。
讽刺的是,相对于全体论教学的概念,在从前的教学体系中“全过程设计”似乎是高校建筑专业中开设的施工图设计课程。那么从“全过程”到“全体论”还有相当距离的一段路程要走,这段路程便是工具理性到回归人性与多元主体需求的阵痛。
如此一来,教学的任务量实际上比传统教学大多了,因为增加了许多调研与分析的工作量。很多时候社会向度的设计结果不那么尽人意的原因就是因为时间分配不均衡。团队的精力曾一度尽量放在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保证学生不会失焦或者跑题,并确保进度。但深知 8 周课程的局限,恐怕重点还是在前期分析、场所实验和设计生成上,好在设计最终中标使得设计课程在实际意义上大大延长,学生终可以同时完成“全体论”的教学任务和“全过程”的设计任务。
学生们也在一种远离舒适区的环境下突破工作对象与工作路径的调整。通过参加刘悦来老师的四叶草堂所举办的疗愈花园系列活动,更多地进一步接触了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应当让参与先于设计,设计应当帮助参与的“参与的自主性”可能,并知道设计师在其中的定位与作用及其发挥空间。就像疗愈花园带给社区的绿意与善意一般,社区修复设计总比直接拍脑袋做设计难,难在对人性的把握和忍耐上,但却是值得的。我们在乎的是,一旦社群之间的良性氛围和社区自主力量形成,公共空间设计之后的社群是否仍然能以此为基础获得空间上的支持,这些可持续的在地力量是否会保证社区的再发展。
刘悦来,魏闽 等. 社区花园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21:2-10相关阅读
论文·人文社科|成都社区花园及老旧院落微更新实践—— 以玉林东路社区为例
论文·人文社科|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大连金地艺境艺米菜园论文·人文社科|半亩方塘——校园里的生态农园实践故事论文·人文社科|古城绿意的几重可能论文·人文社科|协力与共生—— 台北田园城市政策下的社区花园行动研究论文·人文社科|刘昭吟: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
▽ 复制下方邮箱发送邮件 ▽
加入社区花园与营造共创小组
研究进展 学习讨论 资讯同步 共创合作
带你进入共创社群
独家咨询 前沿知识早知道!
邮箱:communitygarden@163.com
编辑 / 宋孟霖
审稿 / 谢宛芸
▽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更精彩!▽